水乃生命之本、城市根基。盛夏之際,藻華爆發風險飆升,正悄然威脅水源地水質。那片綠潮,往往會導致水質變壞、供水緊張,甚至打破生態平衡 —— 更棘手的是,水源地控藻存在雙重核心痛點:一方面,因直接關聯飲用水安全,應謹慎采用化學方法,優先選擇物理 / 生物手段,否則易造成二次污染,埋下長期隱患;另一方面,藻類在高溫環境下呈指數級繁殖,其速度遠超人工打撈、機械過濾等各類清除手段的效率,使得控藻始終陷入 “清除趕不上生長” 的被動局面。
近年來,飲用水水質異常事件時有發生,精準監測水源地水質并實施高效管控就至關重要,但人工監測不僅耗時費力,且事后治理存在明顯滯后性,傳統監測與管控方式已難以滿足需求。

·藻類水華危害
硫醚類物質(如二甲基三硫)是藻類死亡后厭氧降解的典型產物,它的嗅閾值極低,哪怕只有微量,也能讓人聞到強烈的 “腐敗臭味”。在自然環境中,當藻類大量繁殖后死亡,在厭氧環境下,經微生物分解,就容易產生這類物質,影響飲用水水源水質。
微囊藻毒素是藍藻水華產生的次生代謝產物,它通過干擾脂肪代謝引起非酒精性脂肪肝,長期慢性可導致肝臟損傷,具有促癌效應。此外,還可使膽囊變硬與萎縮,對人類健康和生存的威脅極大。
>>智能技術來應對
面對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工作的新形勢、新任務與新挑戰,恒達股份推出與國內著名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成果—基于UCA系列智能控藻監測系統的綜合解決方案,能夠在對水質無二次污染,不破壞原有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有效解決藻類爆發問題。
該系統運用智能變頻超聲波抑藻控藻技術,能精準作用于藻類,控制其生長繁殖速率,且不影響原有水體生態系統及周邊環境。
核心硬件產品:

NO1:智能變頻
采用先進的低頻變頻超聲波技術,可以針對水域內藻類變化智能切換工作頻率,達到最適工作模式,實現最佳控藻效果
NO2:智能監測
可實時進行藻類參數、水質參數及降雨參數的監測,具有實時數據顯示及歷史數據存儲功能
NO3:智能傳輸
可將監測點位水質變化、周邊水體顏色、水面周圍情況實時反饋至AI智能云平臺,支持PC端、移動端雙通道狀態查詢、參數設置記錄上傳等操作
NO4:數字預警
利用大數據技術融合分析動態監測信息,建立基于監測水域特點的水華預測智能模型,實現藻類爆發事件的提前預警
NO5:環境友好
純物理法控藻,運行過程中無任何化學試劑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質釋放,不干擾原有水體生態,不影響水生生物安全
NO6:實時定位
應用北斗衛星定位技術,支持設備位置實時、精確查詢及偏移預
>>應用案例:
為全面展現不同水域環境的治理特點與成效,我們選取四個典型案例,分別是平原湖泊(水源地)、山區水庫(備用水源地)、半封閉水體河道(賽事景觀水系)、河道(入江入海河道)。這些案例涵蓋了自然水源供給、應急儲備保障、景觀功能承載以及流域生態連通等多個維度,通過對其治理方案、實施過程及實際效果的剖析,可為同類水域的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提供多樣化的參考樣本。
01嘉善某飲用水水源地
成效:經過治理,湖區整體藻類生物總量下降74.09%,藍藻不再為該水域藻類優勢門類,與歷年同期相比,該水域藍綠藻濃度均低于水域藻類預警閾值。自設備投入運行至今,該區域水庫未出現水華現象。

02余杭某備用飲用水水源地水庫
成效:經過持續控藻抑藻,該水域的水華程度從中度水華降為無明顯水華,水域藍藻濃度持續維持在較低濃度。自設備投入運行至今,該區域水庫未出現水華現象。

03杭州北支江亞運賽場(半封閉河道)
成效:經過持續控藻治理后,水域藍藻數量在15天內得到有效控制,水華程度已由重度水華變化為中度水華,持續改善,并保持穩定,在設備作用范圍內的水體透明度日益提高,得到相關部門領導認可。

04臺州某入江入海排口前段河道
項目情況:該系統首次應用于中央生態環境資金項目中,現場科學布設了多套智能控藻小精靈設備。目前,所有設備均處于穩定運行階段,為區域水生態修復提供著持續有效的技術支持,在河道治理中發揮著關鍵作用。

·守護水源,刻不容緩
飲用水安全關乎居民健康,不容有失。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產學研合作,與科研院所協同創新,以技術攻關注入保障動力;同時進一步完善水源地監測預警與治理體系,加大生態保護力度,在萌芽期對其科學施策——否則藻類爆發將惡化水質、釋放毒素,治理成本與周期劇增。我們將依托先進技術,筑牢安全防線,保障飲水安全。
讓我們共同關注水源安全,以創新合力守護每一滴生命之源,用精準監測與科學管控為居民飲水安全保駕護航。